的变化,85年,由省、部、中央控制的出口商品244种。而84年中央控制的出口商品只有12种,84年只有129种。
244种出口商品,占全部出口商品的80%,甚至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还多。
这么多商品受到限制,怎么可能不对经济情况产生影响。据说省里要特区今年出口港城活鸡800万只,深城做了1000万只准备,结果有关部门突然改变了计划,只准每月出口15万只活鸡。甚至还专门派了工作组,在文锦渡海关一只一只地数,多一只也不准放出去。
政策之严苛,可见一斑。
深城这边大环境的变化足以让人草木皆兵,偏偏罗宝珠还接到了来自港城的坏消息。
李文旭打电话过来,说是罗振民还在犹豫,并没有主动接受他伸出的援助之手。
这点有些出乎罗宝珠的意料。
她以为罗振民撑不住,会毫不犹豫接受李文旭的帮助,没想到罗振民在这样的危机时刻,竟然还能保留一丝丝的理智,看来没有完全被困难搅浑头脑。“没关系,那就给他上强度。”
罗宝珠问:“你参加过拍卖会吗?”
电话那头的李文旭一愣,“没有。”
这些年他在港城也跟着学了一些有钱人的兴趣活动,比如打高尔夫,比如赛马。
但是拍卖会,没去过。
倒不是没兴趣,只是平时碰不上这样的活动,他也不是太懂。“最近苏富比要在港城首次开辟翡翠专场拍卖,你去了解一下。”“好。"李文旭毫不犹豫应下。
苏富比是一家起源于英国的拍卖行,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拍卖行。最初是以拍卖印刷品与手稿为主,后来逐渐在国际古董和艺术品市场上确立龙头大哥的地位。
60年代初,苏富比进军美国,收购已经有80多年历史的派克勃内画廊,成立美国第一家国际性拍卖行。
70 年代,苏富比又将目光放到港城,进驻亚洲市场,成为亚洲艺术市场的风向标。
到了80年代,苏富比公司年营业额已达上亿英镑。当初苏富比在港城举办的首次拍卖会,一件明宣德青花团龙纹楼口碗以230万美元高价成交,创下当时瓷器的最高拍卖纪录。而这次的苏富比在港城首次开辟的翡翠专场拍卖中,一件据说是清朝时期的翡翠手镯以285万港元的高价成交。
消息传逐渐传到罗振民耳朵里。
他原本就对一些收藏品艺术品感兴趣,平时也热衷于拍一些艺术品,换做往常,他多少也要去凑凑热闹,只可惜现在公司情况一团糟糕,他压根没那么多闲工夫。
公司一堆的债务,眼看着家人是指望不上,他大哥有能力不会出手全力相救,他小妹有那个心思但是能力有限,平时在郭家的地位也就那样,根本说不上什么话。
都指望不住。
他母亲倒是还能帮上一点忙,但那有什么用,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一家小小的珠宝店,哪怕直接卖了,也帮不了他多少忙。其实他也不是没有办法,以前尚善珠宝店老板钟维光替他解决过小麻烦,听说这次他手上有难处,特意给他介绍了一位朋友过来相助。钟维光介绍的这位朋友便是利和地产的老板李文旭。他对李文旭起初是有些防备的。
毕竟这人的过往很是复杂。
既和罗宝珠有点关系,又和罗振华有点关系。后来一想,又怕自己多虑,毕竞在他的观念里,罗宝珠和罗振华是无论如何不会站在统一战线。
罗振华连他这个亲弟弟都不在意,更何况罗宝珠这个仅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妹妹。
他思来想去,心里认为可以接受帮助,但不知怎么还是有些犹豫。这种犹豫不是出于李文旭的背景,而是对李文旭公司的担忧。一家刚成立没两年的地产公司,有这么雄厚的资金替他渡过难关吗?这该不会是什么新型的骗人手段吧?
或许钟维光与李文旭联起手来给他做局也说不定。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罗振民生性多疑,谁也不信任,即便到了公司快要破产的关头,即便是对他伸出援手的人,他也照样持着怀疑态度。直到听说港城苏富比首次开辟翡翠专场拍卖中,李文旭以285万港元的高价拍下了全场最贵的一件翡翠手镯。
他母亲是个爱打扮的,这么多年也没买超过200万的高价手镯。李文旭能够轻轻松松买下这么贵的手镯,资金力量不容小觑。况且自从去年中英两国签订了协议之后,港城的房地产行业逐渐恢复,李文旭的利和地产之前低价收购的那些地皮,以及建筑项目和一些大楼,都开始逐渐盈利。
公司没上市,他无法查到对方的财务状况。但有时候偏偏越是这样没上市的公司,现金流越是恐怖得可怕。罗振民思考再三,最后决定给李文旭拨电话,讨论合作的问题。在罗振民拨通这则电话时,罗宝珠正坐在港城中环房子的客厅里,拿着那只高价拍下的手镯,拉着自家姐姐罗玉珠坐在沙发上。她特意回了一趟港城,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处理这件手镯。手镯质地细腻、色泽饱满,无一不展现传统手工雕刻技艺。罗宝珠不爱戴首饰,但懂得欣赏。
这么一件漂亮的首饰,就该戴在合适的人手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