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都市言情>自驾游到大唐,物资每日刷新!> 第111章 招聘教书先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1章 招聘教书先生!(2 / 3)

庄稼人,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最容易被人矇骗。”

“前年有游医来卖『神药』,说能治百病,不就是瞅著咱不认字、听不懂那些弯弯绕?要是娃们识得几个字,能看懂药铺的方子,能算清帐目,还能被糊弄?”

他掰著手指头数:“再者说,娃们懂了道理,村里的纠纷也能少些。”

“长远看,这学堂是给村子扎根基啊。”张明德望著远处的煤场,“咱村现在挖煤能挣钱,可钱总有完的时候。娃们有了文化,哪怕將来不挖煤,去长安做个伙计、去镇上管个帐目,也比咱这些睁眼瞎强。”

“真要是出个能看懂文书、能跟外面人打交道的,咱栲栳村就再也不是以前那个闷在山坳里的穷村子了。”

他转向孙思邈,眼里全是感激:“小郎君是真把咱村当自个儿家了。先让咱吃饱穿暖,又想著让娃们明事理、有出路。这心思,比给咱发多少铜钱都金贵——钱了就没了,可娃们脑子里的字,那是能跟著一辈子的家底啊。”

“这学堂,必须办!缺啥少啥,我这把老骨头亲自去张罗,就算拆了我家那两间屋当木料,也得让娃们有个念书的地方!”

孙思邈听完,抚著鬍鬚朗声笑起来,眼角的皱纹里盛著暖意:

“老村正这话说得实在,更做得实在。寻常人见了眼前的温饱,便只顾著鬆口气,你却能想著娃娃们的將来,这不是寻常的精明,是揣著全村人的根在盘算啊。”

张明德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黝黑的脸上泛起红意,摆手道:

“老先生过誉了,我这把老骨头,不过是顺著小郎君铺的路往前走罢了。”

张明德望著煤场的方向,声音沉了沉:“真要说了不起,还是小郎君。咱村以前啥样,老先生也瞧见了——土坯房漏著风,娃们光著脚,谁能想到能有烧煤换钱的日子?”

“更別说办学堂了,是他来了,先让咱能吃饱,再让咱敢想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我这做村正的,不过是搭把手,该做的罢了。”

“要说功劳,头一份得记在小郎君身上。”张明德態度坚决,眼里亮堂得很,“咱跟著他的步子走,准没错。”

这件事萧然和张明德都要搞,基本上就成了。

不用其他人掏钱,张明德说说这样的好处,村里人还是愿意听的。

不仅仅让村里人答应这件事,不少人愿意帮忙搭建学堂。

学堂和普通房屋不太一样,只能重新搭建。

家家户户都有孩子,这件事都很上心。

现在吃饱饭没问题,自然不会牴触这种事情。

远的不知道,张怀才张锦禾父女读书识字是不一样的,村里人都知道。

挖煤洗煤的时候,学堂这边的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连孙思邈都跟著搭把手,没有閒著。

其实孙思邈也识字,他教书没问题的,但是萧然觉得有点大材小用了。

孙思邈確实也忙,偶尔代课,孙思邈肯定是不会拒绝的。

李恪教村里孩子也足够,程处默和秦怀道也识字,但是学问方面差了些。

找个教书先生,李丽质她们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是这种小事,萧然不想麻烦李丽质。

“锦娘,写封信给世伯,帮忙招聘给教书先生,要去能住在村子里面”

张怀才也是栲栳村的一份子,做这个不过分。

“好,我这就写信找人送去长安城。”张锦禾连忙表示。

长安城的张怀才看到书信也很激动。

在贞观六年的大唐,一个普通村落能自主办学堂,不仅“很厉害”,更堪称“异数”。

这背后藏著远超“识字”本身的深意,对栲栳村而言,是从“生存”到“体面”的跨越,更是打破代际困局的钥匙。

初唐虽已结束隋末战乱,但教育资源仍牢牢攥在士族与官府手中。

朝廷虽设国子学、太学,但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

州县学也多服务於地方豪强,普通百姓连校门都摸不到。

乡村更是“教育荒漠”,《旧唐书食货志》记载,贞观年间全国识字率不足 5%,绝大多数农民终其一生都认不全自己的名字。

正因如此,栲栳村办学堂才显得格外扎眼。

它跳出了“种地—吃饭”的循环,主动触碰了“士族专属”的教育资源,这在千篇一律的乡村生存图景里,是道硬生生撕开的口子。

对栲栳村而言,这是“脱胎换骨”的起点。

对村民来说,学堂的意义早已超越“教孩子认字”,更像给整个村子安了“向上的阶梯”。

张怀才不敢耽误,第一时间按照萧然的要求张贴招聘启事。

提前找人,应聘的人不一定合適,得筛选一下。

李世民对栲栳村很关注,不需要李恪程处默这些人告知,李世民也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件事。

“办学堂,找教书先生。”李世民看到书信內容,一脸的不可置信。

读书这件事,和之前吃饱穿暖,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个傢伙,给了朕一个惊喜,朕都没想到会做这些事情。”李世民笑了起来。

李丽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