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章 优越感!(1 / 2)

第26章 优越感!

踏入堂屋,迎面便是一道半人高的屏风,屏心绘着褪色的《耕织图》,边角处的漆皮已斑驳成细碎的云纹。

堂屋中央摆着张榉木方桌,四条桌腿雕着缠枝莲纹,虽被岁月磨得发亮,却依旧方正如矩。

东侧墙根立着排竹编书箱,箱盖上烫金的“张氏家藏”已模糊成暗纹,箱角堆着几捆晾干的艾草,混着淡淡的墨香与草药味。

正上方的梁上悬着块枣木匾额,“德茂乡闾”四个隶书大字虽蒙着薄尘,却仍透着股庄重的力道。

萧然一阵恍惚,感觉去了某个博物馆遗址。

村正家的底蕴就是不一样。

“小郎君,二娘,三娘坐.”张锦禾热情说道。

“阿姐!”张二丫把栲栳递给张锦禾。

“二娘来就行了,带东西作甚,下次不许了!”张锦禾接过栲栳,递给旁边的少年。

一个少女拿来杯子,给几人倒了一杯水。

紧接着又是一个少女端着托盘进来,这一次是两盘糕点。

萧然不认识。

三娘下意识咽了咽口水,很明显,小丫头想尝尝。

但是不敢拿,张二丫也没有要吃的意思,应该是不好意思。

张锦禾笑着坐下,“小郎君,二娘,三娘尝尝,别客气!”

萧然心说,村正家里就是不一样,随时能拿出糕点来招待人。

张家兄妹只有这个季节的水果,差距确实有点大。

萧然也不客气,拿起一块递给三娘,自己又拿了一块尝尝。

张锦禾看得出来张二丫不好意思,主动拿了一块递过去。

张锦禾和张二丫年纪差不多,但是两个人性格差异大。

面对张锦禾这个同宗的阿姐,张二丫有点自卑。

自己的家庭条件这些和张锦禾家完全没有可比性。

萧然咬了一口,这是粟米做的,里面还有枣和栗子,其实味道一般般,但是没有吃过,萧然觉得还挺特别的。

“这叫什么?”萧然忍不住问道。

“小郎君,这是粟米糕。”张锦禾笑着指了指另外不一样的两种,“这是麦麸饼,这是豆馅糜。”

萧然确实听都没听说过。

张锦禾简单介绍一下,她自己或许没有察觉,但是萧然几人听起来有点炫耀的意思。

在面对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的时候,难免会生出优越感。

“这样啊!”萧然点点头,不如钙奶饼干。

“小郎君,阿翁年纪大了,不知道何时才能起,有什么事情可以和我说说,如果我可以帮忙,就不用惊扰阿翁了。”张锦禾端起水杯。

萧然笑了笑,说道:“家里原来是关内道雍州旧户,隋末随家人往高昌经商,后因战乱困于西域十载,贞观四年大唐击败突厥,伊州至瓜州商路重开,想重回大唐,但长期在外导致户籍丢失。”

“一个人跟着商队,好不容易回到关中,家里没有其他人,也没有去处,想投靠二娘家,此行是想请村正阿翁帮忙,我想要个附籍。”

张锦禾点点头,明白了萧然的来意。

萧然的服饰虽然奇怪,但怎么看都不像是长途跋涉回来的。

精神面貌也不像,精神的过分!

“小郎君从西域归来,可有过所?”

萧然自然是没有的,“娘子,我没有户籍,更不可能有过所。”

“我能回到这里是因为我长相是唐人,说的也是唐话,加上朝廷政策,沿途的官差也就没有为难我。”

大唐过所制度虽严格,但贞观初年战乱刚息,基层行政能力有限。

《唐律疏议卫禁律》规定‘无过所私度关者徒一年’,但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对流民常采取‘先收容后核查’的务实态度。

尤其在贞观四年灭东突厥后,朝廷鼓励“招抚四夷”,地方官更倾向于将归民视为“政绩增长点”而非“罪犯”。

毕竟现在大唐人口稀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对于一般的流氓来说,其实还好,能说出个理由来,一般都不会为难的。

一般是不为难,但是人家想为难你,也是合理合法的,所以萧然着急要搞户籍。

“附籍事关重大,我不能做主,这件事只能等阿翁起来,可能有点麻烦.”张锦禾看了看张二丫。

张二丫不明所以。

萧然拿起一块粟米糕给三娘,“我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得麻烦村正阿翁和娘子了。”

“户籍这些事情本来就是阿翁做的,分内之事,不麻烦的,小郎君二娘你们先坐,我去看看阿翁醒了没有。”

“嗯,好!”

张锦禾出了堂屋,去东侧的睡房。

这是村正张明德休息的房间。

张锦禾进入房间,看到自己阿翁起来了,家里的长工在伺候更衣梳洗。

年纪大了需要人伺候。

“阿翁!”张锦禾喊了一声。

“锦娘来了!”

“嗯。”张锦禾接过梳子,亲自给张明德梳头,正衣冠、尊仪容,虽然老人年纪大了,很在乎这些。

读过书,那就更讲究了。

“阿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