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都市言情>大明:从锦衣卫开始镇压朝堂> 第564章 考题上的刀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4章 考题上的刀锋(2 / 3)

旁空出一个位置,陈心坚也满脸堆笑的敬陪末座。

众人都知道陈心坚是裴元的心腹武官,对此也没有在意。

倒是谢彬心细,看了众人的位次,笑着向裴元问道,“莫非还有同科的举子未到?”

裴元摇头道,“并非同科的举子,等人来了便知。”

众人听了好奇,却也不好追问。

有锦衣卫上前依次奉茶,便有人交流切磋起这次的考题来。

或许是这次恩科截取了正德九年正科气运的缘故,这次原班人马搞出来的考题,也有两道相同。

头一道四书题为来自《论语》的,“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后一道四书题为来自《孟子》的,“取之而燕民悦。”

第一道题,锋芒毕露的表达出了对官员尸位素餐、庸庸碌碌的不满,可以说,充满了刘瑾新政的恶臭味道。

不用说,必然是来自于天子的授意。

可想而知,名声败坏,已经沦为吉祥物的大学士梁储,根本没有对抗天子的意愿,自然为虎作伥的把这道题目摆上了。

第二道题,就有意思了。

这是孟子以“周武王伐纣”为例子阐述,说明民心的向背是最重要的,“民心归之,则为天子;民心离之,则为独夫。”

强调了“天命”也必须服从“民意”。

可以说,但凡有点思想觉悟的,都能看出这两道题的割裂。

再但凡有点政治嗅觉的,也都能联想到前段时间那轰轰烈烈的刘瑾新政,以及被千刀万剐的刘瑾本人!

这两道题可太上头了。

可以说三言两语之间,就针锋相对,短兵相见。

裴元津津有味的听着举子们的分析,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四书题的前两道,就是正德九年的原题。

裴元真的无法想象,在历史上,这两道题,会就这么水灵灵的出现在录取进士的试卷上。

第一题。

朱厚照:我有什么错?拿百姓的税赋,就要好好干活,天经地义。

第二题。

来自不可名状的意志:你想当纣王,削你昂。

原本这一科的第三道题,应该是出自《中庸》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这道题也很有意思。

如果按照朱熹《中庸章句》来看,“天地之道,至诚无息”似乎题眼在于“诚”字。

但是不然。

有时候问题不一定就是问题,答案也不一定就是答案。

这道题一定要结合前两题来看。

如果结合前两题的诡异情况,这可以“一言而尽的天地之道”,就在那书名“中庸”二字上。

第三题!

来自未被政治斗争波及的吃瓜势力:你们不要再打了!

只不过,正德九年这一科,转为恩科提前举行,还是出现了一点点的蝴蝶效应。

第三道四书题改成了,“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也。”

裴元这等心思重的,也不由琢磨起来。

这样的蝴蝶效应,又代表着什么变化?

前两道题相同,应该是博弈的双方,仍旧保持了原本的态度。

那第三道题呢?

有能力干预第三道题的人,是仅仅因为一念间改变了想法,还是这支势力的现在的态度,与历史上出现了微小的不同?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这句话乃是《孟子·离娄下》,按照朱熹在《集注》里强调的观点“圣人之心,至公至切”来解读。

听着,似乎是劝说着前面的两方,应该以一片公心来解决问题。而且还隐含劝诫,要是让天下人泡在水里,恐怕大家都有责任的。

对比起正德九年,已经退居“中庸”的想法,似乎这能影响第三题的人,在正德七年的末尾,仍旧在试图主动作为。

所以这又代表了哪些人,又代表了什么样的背后利益呢?

不像是杨一清。

裴元来了点兴趣,越发认真的听着举子们互相论述的破题,试图从考题里那了了的几个字里,挖出那个人来。

只是还没等有什么思路,就有锦衣卫来报,“千户,客人来了。”

裴元回过神来,连忙起身。

外面已经有锦衣卫,引了一人过来。

正是穿了常服,溜溜达达过来吃饭的李士实。

李士实看见佛堂里有这么多人,顿时愣了下,还以为走错了地方。

那些举子见裴元起身相迎,也知道来了重要客人,跟着纷纷起身。

李士实看到裴元,这才确定自己没走错地方,有些纳闷的询问道,“贤弟,你这是?”

裴元也不和李士实客套,扯着他就入席。

李士实目光一扫,以他的老辣,瞬间已经对这些人是什么身份了然于心。

李士实不知道裴元的意图,倒也不好说什么,只能随他坐下。

裴元摆摆手示意众人都坐下,这才对众人介绍道,“这位就是当朝大都宪。”

众人听了,看着那其貌不扬的小老头,都大吃一惊。

当朝大都宪,都察院左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