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林映。
夏衍起身来到隔壁,诸位近臣已在此等候。
一场战争可能只持续几天,其后续影响却将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如何将胜利果实,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封地实力,就很考验内政水平。
六曹一阁主官悉数到齐。
这其中,既有户曹掾萧离,兵曹掾李唐,工曹掾宇文楷这等老人,又有刑曹属魏正这等新人,还有刚被提拔的黄阁主簿张平、礼曹属曾括等又老又新之人。
他们之间也需要一个磨合过程。
尤其是张平,身为第三任黄阁主簿,之前不显山不露水,却又肩负跟六曹衙门对接之责,就更考验其沟通协调之才能。
而像魏正,虽然秉性刚毅,却也没想到一上来就得主君如此提拔重用。
在场之人无一不是个中翘楚,能否快速站稳脚跟,做出成绩来,自傲如魏正,也是不敢当场夸下海口。唯有先低调行事,再徐徐图之。
“各曹都有何规划,都拿出来议一议吧。”
突破第四境之后,夏衍由内到外散发着一股自信,变得更加从容。
“臣下先来吧。”
见其他同僚都还在观望,宇文楷第一个站了出来。
时至今日,工曹仍是六曹之中,最重量级的一个衙门。
“内城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工曹接下来有两大规划。”
“一是全面启动外城建设,争取一年之内将宁城整个焕发生机。”
“二是修葺宁城连接葛阳县、广宁县的道路,便利三地人员跟商贸往来。”
有人有钱又有粮。
加上劫灰这一筑城修路利器,宇文楷说话都有底气。
也是野心勃勃。
按照最开始的规划,外城建设要在三年之后。
现在一年不到就启动。
形势的快速发展,也确实让在场众臣都很振奋,一个个干劲十足。
“外城建设是要加快启动了。”
户曹掾萧离适时插话,“内城规划的,所有可对外出售的地块,早在三天前就已全部售空。外城土地想要卖个好价钱,基础配套需得及时跟上。”
在夏衍耳濡目染之下,众位近臣也是时不时就蹦出一些时髦新词。
借着这一波世家豪族争相买地的东风,户曹最近可是赚的盆满钵满,光是卖地收入就已进账超过二十五万两白银。
不仅抹平内城建设开支,还大有盈余。
“外城建设固然重要,道路修葺却更为紧要。”
兵曹掾李唐却又有不同看法,“广宁一战确实震慑了东荒土著,但并非就高枕无忧。这些个土著在东荒存续数十年,根深蒂固,盘根错节。”
“为了葛阳、广宁两县的长治久安,修葺道路势在必行。”
因着宁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座荒芜之城,跟葛阳县、广宁县之间的官道,早就破败不堪,荒草丛生,彼此之间的往来都是以天计数。
这显然不利于大军以及粮草物资的快递调动。
也就无法达成大三角互相策应的战略目的。
萧离目光闪了闪,终究没有反驳。
自打就藩以来,因着东荒的特殊环境,极度依赖巡防营这一定海神针,使得军中将领的话语权,一直都远在文臣之上。
李唐又是军将代表,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就更不好辩驳。
“官道的修葺,能否更多借助葛阳县、广宁县的劳力?”
夏衍适时开口。
“最好一半一半,对向而修。”
宇文楷想了下,给出答复,“说到底,还是人力不足。”
凭工曹眼下可调动的农奴工匠,确实也无力支撑两大超级工程同时进行。
必然要有所取舍。
“人力嘛…”
夏衍看向萧离,“说说最近难民接收情况。”
萧离起身,拱手回道:“按主君谕令,在葛阳县配合下,最近一段时间,每日都有难民来投,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上百人。总的趋势是,来投难民数量与日俱增。”
“国中那边…”
萧离欲言又止,显然是对雍国境内的难民潮感到一丝忧心。
这实在有些不同寻常。
“不说这个。”
夏衍不想讨论雍国形势,那跟宁城并无太大干系,淡淡说道:“对于这些个难民,户曹是如何安置的?”
“按主君谕令,户曹在外城设立难民临时安置点,重新登记户籍之后,按人口发放一个月的口粮,允许难民自行搭建临时庇护所。”
“有一技之长的,可自行前往商铺作坊,亦或是工曹所属施工队做工。”
“如果是一百人以上,来自同村同族者,户曹也会在城郊规划出专属垦荒区,对照黑蛇寨的安置条件,允许他们自行建村垦荒。”
萧离还是一如既往的妥当。
“不错。”
夏衍微微颔首,“寒冬将至,要尤其关注难民,包括农奴工匠等城中百姓的过冬准备情况。适时发放米面粮油、棉絮棉被等过冬物资,协助百姓修葺房屋,严禁有被冻死饿死者。”
这是封地即将面临的第一个寒冬,他不希望有人被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