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而且当时的巴菲特已经错过了最佳入场时间,他也很清楚自己进去就送钱,所以一直坚持虚拟币没有任何价值。
“它们曾连续三天,向我邮箱发了三十多封邮件,好像是在推广什么比特。”
巴菲特想了想道。
听闻此言的张扬想了想,善意提醒道:“或许你可以深入了解看看,说不定这种新型货币,会颠覆你对财富的认知。”
???”
巴菲特顿时紧皱眉头,眼神更是闪烁着疑惑。
沉默半秒,他问道:“你没开玩笑?”
“我是认真的,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做到了真正的去中心化,而且无人可以监管,你可以想想这意味着什么。”
当张扬这句话说出,巴菲特顿时陷入了沉思。
去中心化。
无人监管。
“你是说……”
不等巴菲特说完,张扬立即点头打断道:“没错,未来几年,将会是未来四十年最好的投资时期,我也想请巴菲特先生帮个忙。”
“什么忙?”
巴菲特来了抹兴致。
两人只是简单交谈了一会,他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张扬对宏观经济的造诣不在他之下,而且面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他。
社交的本质是各取所需,或许此时的张扬还不足以让巴菲特向他索取,但谁能料到以后的事情呢?“我一朋友想学对冲投资策略,目前华国还未开放指数期货,不存在对冲投资策略的学习土壤,我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有位叫托德·康布斯的对冲策略大师,想拜托你帮忙引荐,或者安排一下。”来美国前,张扬就计划好了自己要做的事情。
1是利用巴菲特宣传财研网。
2是找位靠谱的对冲投资策略大师,让许芷若在美国系统性地学习如何投资。
3是成立个慈善基金,专门面向退役伤残军人。
利用巴菲特宣传财研网,这不需要多说,是此行的主要目的。
许芷若既然拜师张扬,他就有责任教会许芷若如何风险对冲,顺带为她铺平前方的道路。
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是无数投资者都想进入的公司。
只要你履历写上某某时间,入职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华尔街基本可以横着走。
托德·康布斯这位对冲策略大师张扬在前世和他有过交集,是和巴菲特一样纯粹的投资者,属于有天赋还努力的天才。
“托德·康布斯…”
巴菲特想了想,点评道:“他确实是对冲策略的大师,在2005年创立的Castle Point Capital对冲基金在次贷危机中,斩获了34%收益率,但我不确定他是否肯让你的朋友充当他的助理。”
“量力而行。”
张扬举杯说道。
“铛”
两人轻轻碰了下杯,随后把红酒一饮而尽。
在酒水入喉的瞬间,巴菲特透过透明的杯壁,打量着对面的青年,仿佛想要看穿对方。
他完全没想到,二十来岁的青年可以和自己侃侃而谈,而且每句对话都可以轻松接住。
正所谓高手过招,点到为止。
为什么要点到为止?
因为在交手的那一瞬间,双方基本就已经摸清底细,为了体面,或者说为了给对方体面,都会选择点到为止。
巴菲特无法知晓张扬在华国的具体背景,但他却听说过阿里巴巴,这可是华国的“亚马逊”,再结合张扬自身展露的潜力和价值,他决定帮这个忙,未来张扬的人情债,说不定用得上。
又与张扬独自交谈了十几分钟,一些重量级嘉宾,也陆续抵达了宴会厅。
比如顶着个秃头,眼神流露着凶狠的高盛集团CE0劳尔德·贝兰克梵,一头白发,面相儒雅的摩根大通CE0杰米·戴蒙,以及留着络腮胡,年仅四十岁的摩根士丹利CE0约翰·麦克。
他们的出现,让宴会厅立马躁动了起来。
纵使华尔街的精英已经是人中龙凤,但与这些人相比,不过是繁星与皓月争辉。
巴菲特并没有和张扬久待,他同样有自己的人脉圈子。
由于张扬和巴菲特单独聊过天,而且还是让巴菲特亲自等待,不少华尔街的经理,以及世界超模都抱着目的靠近。
混迹社交场多年,张扬自然明白他们的目的,无非就是想知道自己和巴菲特的关系,看看能不能和巴菲特搭上线。
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装糊涂,假装和巴菲特很熟。
虽说这里的人大部分都不太靠谱,也指望不上,但多点联系方式,万一以后用得上呢。
多社交,没坏处。
也正是抱着这种心态,张扬已经和华尔街的几个投资经理熟络起来,对方看着刚刚到场的大卫·泰珀,打探张扬底细。
“大卫·泰珀,阿帕卢萨资产管理公司创始人,这位可是华尔街的传奇经理,2007年金融危机期间重仓买入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等银行巨头的债券和股票,斩获巨额收益,据说赚了上百亿美元。”“要是认识他就好了。”
“差点忘记问了,张扬你是哪家投资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