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5章 归家(1 / 2)

蒙爷的葬礼,冷冷清清。

怀安村的人对其不说恨之入骨,起码也是路过骂上几句,主动祭拜的少之又少。

反倒是宋启山带着家里人,来祭拜了一番。

一把老骨头了,还要为村里人的利益跑来跑去,结果把自个儿的性命折腾没了。

偏偏无人念他的好,只觉得是他使坏,让人少得了银子。

“拓儿,当记得此番劝人种瓜,反成失火之患的道理。”宋启山叮嘱着。

尚且年幼的宋承拓,看着孤零零躺在木板上的蒙爷尸首,点了点头。

之后,附近几个村子便把田契交了过来,由宋念守拿去县衙报备,更改为庄契。

新上任没多久的县令曲景程,对这件事很上心。

来时其父曾交代过,于临安县任职,有无功绩,无伤大雅。

但对宋家,要足够客气。

不管吏部郎中温修文,还是荣安城守备宋念丰,都有资格让那位户部郎中保持尊重。

曲景程虽是官宦弟子,却很懂的分寸,更晓得拓展人脉的重要性。

试问朝中官员,哪个不是蛛网连接,盘根错节。

不过宋家的财力,也着实让曲景程感到吃惊。

一个村子少说也有七八百亩良田,三个村子加一起,两千多亩还是有的。

一亩良田十四两银子,两千多亩,便是三万多两白银。

若是秋谷城的大老爷拿出三万两银子,倒不算太惊人。

可一个庄主也能拿的出来,让曲景程意识到,宋家远比自己想象中更厉害些。

当然了,即便这些年在宋念守的操持下,各个产业都赚了不少银子。

三万多两掏出来,依然很有压力。

同时兼并三个比自家庄子还要大的村落,知晓这件事的人,都觉得宋家疯了。

银子倒是小事,朝廷赋税那么重。

你搞这么多地,劳心费神,未必能多赚几个子。

如柳家庄那位柳庄主,更对家人坦言,宋家这是没经验。

摊子铺那么大,早晚要出事的。

待一系列的流程走完,宋念守拿着还热乎的庄契离开县衙。

曲景程站在县衙门口,望着神秀少年背影。

旁边从京都调任来的师爷,低声道:“这宋家倒有点实力,可惜小户人家出身,突然成了暴发户,未必能走多远。”

曲景程嗯了声,道:“理是这个理,但终归有个五品守备照应着,不至于垮的太厉害。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莫要多事。”

师爷道:“说起来,赋税年年增加,想卖地的农户到处都是。老爷不是说,今年可能还会再提三成?在下以为,怕会激起民怨沸腾,到时候给大人带来麻烦。”

曲景程面皮白净,身姿挺拔,哪怕不穿官服,也能看出大户人家的底子。

他笑了笑,道:“不过一些有饭吃就能安然睡下的贱民罢了,纵然有些民怨又能如何,难不成还敢造反吗。”

师爷犹豫着,想说也不是没可能。

历朝历代,都有苛税猛于虎,导致民变起义的例子。

按理说当朝天子新登基十多年,正是励精图治的时候。

现在又不打仗,为何这赋税越来越重呢?

可他只是个师爷,哪怕曾为二甲进士又能如何,还要靠曲家搏一个未来的。

有些话只能心里想想,却不敢说。

说了,便是大逆不道。

回庄途中的宋念守,同样低头看着手里的庄契,心中稍有疑惑。

都知道父亲爱田,可这爱的也太过火了。

三万多两银子,宋家积蓄可谓十去七八。

虽说田产从六百多亩,一下增加到了三千亩左右,算是个大地主了。

但想要回本,不知何年何月。

还有三个村子的人口,不是说把地租给他们就完事了。

既然并入宋家庄,一切都由宋家负责。

“看来得找些能帮上手的人,或者提拔几个干练的上来了,只靠我一个人,可没那么多精力。”宋念守心里想着。

第一选择,自然是最先投靠的李家,然后才是许家,马家这些。

把这几家的人都快速想了一遍,初步拟定了人选,宋念守便想着回了家,和父亲商量商量。

至此,宋家才算真正有了点家族的样子,而非简单的地主之家。

来到庄头,宋念守的脚步一顿。

只见一男二女,另有两名幼儿牵着抱着,正站在那块两米多高的石碑前说些什么。

其中一男一女气息强大,最少也在武道第八境以上,宋念守下意识警惕起来。

这么偏远的地方,怎会有如此高手?

略微靠近些,便听到那男子嘀咕道:“难道走错地方了?不可能啊!”

旁边身穿白衣的女子道:“夫君出去多年,认错路也是正常。”

“可这附近何时多出个宋家庄?从未听说过,该不会我爹现在发达了吧?”

男子声音,听的宋念守一怔,好熟悉啊。

此时,石碑前三人已经察觉到他的到来,纷纷转头看去。

看清男子面容,宋念守顿时眼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