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虽有夜禁,但若有特殊原因,亦可向坊正申请出坊许可。韦郎君去拜见了坊正许翁,生死乃是大事,许翁当即便签下了许可文书,允他出坊。他便赶往章善坊内的慈善寺,连夜请来了一班僧人,至午夜时分,韦家便已响起了庄严而悠长的诵经声。
僧人们讲究过午不食,因此尹遥此番,只需准备每日的早、午两餐斋饭。元月初二一早,她早早便起了床,烹制起了今日的晨斋。韦郎君昨夜从慈善寺中请来了十二名僧人,分做两拨,昼夜轮流为韦老太诵经。
尹遥推着小车抵达韦家时,正是两拨僧人换班的时辰,为首的大和尚正一脸倦意起身,想着随便用些斋饭,便去好好儿休息一番,却被一旁飘过来的阵阵清香,给吸引了注意力。
右手持筷捞出面条,放入左手拿着的漏勺中,左手手腕使力轻振三下,再轻轻翻转,将其扣在碗中,面条便如同刚梳好的发髻般,排列成整整齐齐的一团这还是尹遥上辈子时,跟一位苏式汤面师傅学到的手法,叫做“鲫鱼背”,据说这种手法不仅美观,还能让面条与汤汁接触的面积最小,不至于还没等食客品尝,它便被汤汁浸得软烂了。
铺上一小片紫菜,盛上几片卤豆干、一筷子酱笋丁儿,浇一勺熬好的鲜菌汤,再淋少许胡麻油,便是一碗沁人心脾的菌汤素面。唐代僧侣除了荤腥之外,还忌食五辛,因此尹遥便没有往里加葱花及芫荽。但犹是如此,那清香鲜美的滋味儿,也直钻进大和尚的五脏六脾之中,顿时觉得浑身都舒坦了,连一整夜不停诵经带来的疲累,仿佛都一扫而空。至于值"白班”的僧人们,午饭更是丰盛美味。尹遥以桑耳、笋尖、香菇、冬菇、山药、白果、菘菜等十几种蔬菜为原料,搭配上用豆腐做成的素丸子、素鸡,过油煸炒后加入菌汤炖煮,调味后以生粉勾芡,制成一煲五彩罗汉斋,其口感爽滑软烂,清香四溢。再配上加了枸杞与红枣的粟米饭,亦是爽口香甜,令人食之忘忧。元月初四,也是南市开市的第一日,韦家这边的订单还没结束,尹遥便让陆娘子和罗珊娜先行去开铺子,自个儿打点好了再过去。连着三日下来,慈善寺的僧人们都认得这小娘子了,每次尹遥来时,都受到了十分友善的问候。直至今日午后诵经结束,僧人们跟她告别,竞都有些依依不舍。
领头的大和尚净空,尝过尹遥带来的赤豆薯绩糕后,十分喜爱,便跟她又预订了些,可以供给前来上香的贵客女眷品尝。据净空所说,最近年节时分,寺里香客众多,往日订购素糕饼的铺子忙不过来,也算让尹遥捡了个漏。
至于银钱,他出得倒是不多,不过尹遥盘算了下,赤豆薯绩糕用料简单,又用不到猪油、鸡子一类的荤食材,算下来倒也还是有的赚,便爽快应下了。她还主动提出来,会试做几样其他的素糕饼,到时也一道儿送过去。告别了韦郎君夫妻和僧人们,尹遥回家简单收拾了一番,便往南市铺子去了。
最近陆娘子的百花酥手法学得差不多了,尹遥便把铺子里零售的莲花酥,都换成了百花酥。
今日刚开张一个时辰,便卖出去十来盒,比以往售卖莲花酥时一整日的销量还多。
听着罗珊娜眉飞色舞的汇报,尹遥心中有数,估摸着是前段时间的预订单,经过客户们的往来赠送,收礼人觉得不错,便还会又来购买,然后再二次、三次地扩散开来,也算得上是一种“口口相传”吧。如今糕饼生意既已步上了正轨,尹遥也打算开始筹备下一步的经营。这间铺子她已盘下一个月了,平日里除了他人代售和在门面处售卖糕饼外,铺子里面的一整间堂屋,却是一点儿都没利用上。主要因为她当时手上银钱吃紧,实在是没钱筹备,不过最近好了,靠着售卖年节糕饼,她又攒下了十来贯钱,正好把能堂食的“沈记私房菜"提上日程。尹遥向来说干就干,跟舅母和罗珊娜交代了一声,她便离开铺子,往南市的匠作牙行去了。
唐代的工匠也被称作"百工”,包括各类掌握技法的手工业者,其中又有官匠和民匠之分。
官匠顾名思义,是受到官府管辖、平日里也只为官府服务的工匠,行宫殿建造、兵器铸造、官窑瓷器烧制等诸事。
至于民匠,则是相对独立的手工业者,其中比如铁匠、木匠之类,还会在市面上开设铺子,靠手艺赚取银钱。
不过尹遥这回想装修铺子,要寻的则是泥瓦匠和漆匠,这些匠人却没有铺子,一般都是由匠作牙行代为居中和介绍生意。结果她到了匠作牙行,跟牙人一聊才发现个之前没想过的大问题:民间有讲究元月不能动土,因此这些从事房屋修建的匠人们,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停下活计返乡守岁,牙人如今手头儿根本就没人!尹遥无奈了,虽说她这只是个小工程,不过是刷刷墙、糊糊窗子、修整下地面之类的,本算不上什么动土之事。
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人就是没人,牙人也没法儿大变几个活人给她…从牙行出来,尹遥站在街边思量了半天,毕竞时间不等人,若等到元月结束才开始装修,除了工期之外,还要再加上散味儿的时间,那要拖到何时?算了,求人不如求己,她干脆跑到杂货行,订了几袋锻石粉,又买了两柄刷子,准备回去自个儿刷墙了。
尹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