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我比剧透先登基> 056(一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56(一更)(2 / 3)

她说,理智告诉她,应该要徐徐前进,作为主心骨稳住中军,先前她也是这样做的。

但当越过伊阙关的时候,一种无名的怒火和冲动就这样涌上了她的心头,让她做出了全军加速行进的指令。

天幕之下,人人都有求生之举,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凭什么这份重压,又要落到本就饱经苦难的洛阳百姓身上呢?既然有人非要用侵吞洛阳来向天幕、向世人证明,这个乱世该当结束在他的手里,那也别怪她怀着一腔激烈的情绪,势必要给这些人一个深刻的教训!她先前行到洛水前的时候,还有片刻的惶恐,担心自己会不会不敢看到那些洛阳百姓的目光。

但在真正见到的时候,她又意识到,从建康到洛阳,总有一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心存敬畏之心,也恰恰代表,她这个"应"字的国号没有取错。桓玄似有所感,朝着她俯首行礼:“臣还没到彻底休息下来养伤的时候,洛阳战况还需向陛下秉明。”

这一次,王神爱没调侃他了,也没劝阻他的想法:“好!王师既至,绝不叫洛阳百姓空等失望,但在此地重建秩序之前,还要再做一件事一-”洛阳城前,王神爱掷地有声:“想要闯入洛阳的,都要他们有来无回,打出我大应的气势来!”

这“有来无回"的其中一个最好证明,就已经送到了崔浩的面前。因他到底只是个文士,被人提前一步护送北逃,崔浩并未遭到公孙兰所遇的劫杀,但就算如此,他脸上已再看不到一点当日面见姚兴时候的从容。不仅如此,有一道几乎见骨的伤痕穿过了他的右脸,让他的一只眼睛看着前方已有些重影,正是从战场中撤离时所挨的重击。但对此刻的他来说,自己的伤势显然是最无暇顾及的东西。公孙兰的遗体在前,周遭一圈魏军都已将目光投向了他,急需他做出一个决定。

于将军死了,公孙将军死了,此刻军中地位最高的正是临时被加官的崔浩。若不是此刻局势危急,他们是真的很想说,崔浩这年轻人没到担负重任的地步,也难怪在决策军机的时候比不上对面。可偏偏他们现在只能听他的。

崔浩怎会看不出他们心中所想,但也只能死死地咬着牙关,让自己保持着清醒。

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但凡应朝援军能晚来一些,今日的结果都会是洛阳守将被引入陷阱中杀死,洛阳士气大减,宫城被他们攻破。奈何棋差一招,让援兵先到,所有的结果就都变了!退出洛阳,甚至是直接越过黄河,回到北岸去,好像是对他来说最好的选择,但别忘了,孟津能被列为洛阳八关之一,可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北面重要渡口,也因为敌军不易泅渡抵达此地!

倘若放弃了这处关隘,退回河东去,先前一番谋划所做出的努力,可就全都白费了。

“报一一”

崔浩还没纠结出个结果,便忽有一骑自前方的战场飞奔向他。那仓皇逃来的士卒语不成声:“应军……应军又增兵了!”昨夜抵达的援军确如崔浩所说的那样,完全是依靠着杀对了地方,才让人觉得人数不少,到了天明之后就已见了分晓。可架不住鲜卑士卒损兵折将,完全乱了分寸,就算发现了这个事实,也难以造成什么有效的还击。

现在崔浩统兵整顿,虽做不到如刘裕一般在黄河前结阵以待,总能靠着破釜沉舟的决定稳住阵地。

这条突如其来的消息却打碎了他这条去路。“增兵了……”

再结合昨夜军中呼喊的口号,他不得不做一个最坏的打算!“即刻渡河,烧毁岸边剩下的船只,我们撤回河东去!"崔浩匆匆下达了命令。

“崔先生一一”

崔浩厉声:“别说了,再不走,就真要全军覆没了。”拓跋珪能延后登基计划,从平城南下坐镇晋城,等待他们这边的消息,那位永安陛下应当也有魄力,亲自向前线压境。倘若那句大应陛下已到的口号,不只是为了振奋士气而已,那么她很有可能已经到了。

不是停留在荆州,而是自己亲自来到了洛阳。真是如此的话,这一次的增兵,就不是简单的三五千人,而会是一场重兵压境。

他们只能先走为上。

“兵马暂驻河东,将此地的情况全部传讯陛下,由陛下做个抉择!”崔浩极力克制着自己直冲天灵的沮丧和挫败,坐上了北渡黄河的战船,也立刻手书一封,将此地的败绩向着北方送出,用最快的速度送抵晋城。说不清是在逃命还是在求助救火,这匹送信的快马跑得格外快。就像另一头,也有一匹快马,将一份战报送到了姚兴的面前。在这战报之上写道,虽不知洛阳战况如何,但羌兵已先后拿下了伊阙关与函谷关。

一面可以拦阻应朝向洛阳方向的增兵支援。一面则可以接应姚兴等人进入洛阳。

姚兴大喜过望:“这位崔先生真是个能人!”伊阙关能不能守住,于他而言没那么重要,函谷关在手,便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这意味着,他确实可以如崔浩所说,不必将过多的人力消耗在进攻弘农诸城上,而是可以直接绕过此地继续前进。

因为,他已完全不必担心会被困在关下,遭到从洛阳和弘农两面的夹击!更妙的是,他的这些部众早已在这半月有余的时间里休整完毕,正等着向东进攻的号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