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制作人> 第 96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96 章(1 / 2)

第96章第96章

和夏青约在第二天晚上见面。

那之前,她照常去了学校。

上午只有一门两节连上的《近现代伦理学发展》。这门课并不只面向哲学专业的学生开放,而是被纳入通识选修,任何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申请修读。讲授内容涉及思想史、社会结构、制度批判与当代政治伦理,向来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囗碑极好。

授课的是哲学系的一位老教授。

他年轻时留学德国,在海德堡大学任教多年,著作等身,在学术界声望不小。年岁渐长,终究选择落叶归根,被首尔大学作为特聘教授延揽进哲学系。因此无论哪个学期,这门课的出勤率都居高不下,哪怕启用了校内容量最大的阶梯孝教室,也依然一座难求。

Lia来得很早,坐在阶梯教室中间第三排的位置。因为不住校、有时还因工作缺课,她在本专业熟悉的同学并不多。打开电脑坐下后,她看着学生们三三两两陆续走进来,有的面熟,有的陌生,却几乎没有能直接打招呼的人。

随着大教室里的人逐渐填满,她察觉到几道含蓄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学校并不是与世隔绝的真空。哪怕是首尔大,也总归有学生看电视、刷论坛。更不用说《KPOP STAR》这种国民级节目,路过的狗都能说上两句。所幸这些视线大多只是短暂的好奇,倒没什么敌意。Lia没有特别在意,戴上耳机,调出课程文档,开始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这门课她过去两个月基本是靠录音和PPT跟进的,课程节奏快、阅读量大,期末还要提交一篇难度不低的长篇论文。所幸她课下花的时间够多,真正坐进教室时,倒也不觉得脱节。

教授戴着厚重的老花镜,点开PPT,从十九世纪的社会契约理论讲起,过渡到当代资本逻辑的异化结构,贴近现实,深入浅出。她一边记笔记,一边忽然生出一种强烈的割裂感一一她既是这栋楼里无数埋头苦读的普通学生之一,努力消化理论、准备论文;又在另一个运转节奏完全不同的行业里生存,随时应对着来自上层和大众的审判。

象牙塔与社会机器在同时塑造着她对世界的认识。她一度以为二者无法共存,却在这样的时刻,奇妙地融合为一体。大多数人都只过一种人生、或者主要只过一种人生。而她,独行在这条双轨道的路上,前后空无一人。大

下午她去了公司。

自从《柳熙烈的写生簿》播出后,各类合作邀约比以往更多地涌入。她不得不每周抽出时间和河智慧碰面,确认过去一周收到的各类工作信息一一有通过公司官方邮箱递交的,有社内其他员工转发的,有通过她新注册的Twitter账号发送的,还有通过Youtube频道私信递过来的。她现在的处境很微妙。严格意义上说,她并不是艺人,但部分邀约性质又与艺人相似。

公司没有为她配备专门的运营团队,显然也没人来主动规划她的“活动安排”。她不过刚起步,距离第一次收到正式邀约也才几周而已。更何况她当初签的是制作合约。合同明确列出她因创作曲目通过各类媒介所获得收益的分成比例,但对于广告、节目等非制作类拍摄所得收益,却只用一句“若乙方参与与制作无关的其他活动,其相关事宜由甲乙双方另行协商”就概括了全部。

宝珩给出的方案是,目前活动还不多,先按项目单独制定补充协议,其余事宜均由Lia本人决定。

于是意料之外、又理所当然地,所有的决策权落回到她身上。河智慧只能帮忙做初步筛选。

她会将收集到的邀约整理成清单,初步排除那些品牌性低、同时也非音乐相关的,然后把剩下的内容按类型分类打印,等到约定时间与Lia见面再递交。两人照例在三楼的小圆桌会议室碰头。

“这周收到的合作信息有三类:广告、节目、音乐人合作。“河智慧一边把文件递过来,一边简单说明。

Lia翻开第一页,熟悉又陌生的几个品牌名称赫然在列。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电视广告和橱窗展示里的名字,如今整齐地排列在表格首页,报价栏的数字清晰而冷静,像是在毫不含糊地宣告一一短短几周,她的身价又不同了。

她还记得不久前宝珩递给她的那份议案,上面的品牌大多陌生,连听都没听说过。而现在,从快时尚到生活方式,各类主流品牌应有尽有,仿佛这世界忽然对她敞开了某一道门。

哪怕作为亲身经历者,她也仍觉得这一切充满了荒诞感。她既是她,又不是她。

她很清楚自己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她没有突然变得更有天赋、更高产,甚至体力和睡眠质量反而更差了。但就在某个临界点之后,她忽然变成了一个"可以被投放"的对象。她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她本人。她更像一件产品,被市场以话题性和热度估值。她的受欢迎程度、可塑性、影响力,被转化为广告回报率、品牌适配度、用户触达率,一切被转化成数据、语言、合同。

但她又隐约意识到,这一切并不只是空壳。她的身上,一定有些什么,是别人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的。一定有什么,是只有Lia Kim这个个体才能提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