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没有银行敢对她拒绝、为何她能与多个主权基金做联合并购而没有审者问题……
chrles:老兄,AC一直用的基金结构是多SPV+主基金母结构,很多账户都在开曼和卢森堡,而一些分支信托甚至和以色列、瑞士、阿布扎比的资产配置有交集,这很正常,绝大多数对冲基金都是这样操控的,你想的有点太多了。虽然手里管理着巨额财富,但这些钱并不是她本人的,不过拥有管理权后她的自主性的确很大,极光正在通过ETF购买一些美国公司的股票,这是业内比较关注的一点。
你的疑问也许有一部分是真的,目前看来,仍然是她的客户,背后的资本在影响着她,但再过十年,等到AC以这种模式持续扩张下去,这种情形就不好说了。
U/G6:有人说她是某秘密社团成员……真的假的?chrles:这个我听过好几种版本,我不能确认这些社团是否真实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在很多顶级闭门论坛上都受到欢迎。比如那个每年在蒙大拿某私人牧场举行的投资会议,还有一份被泄露的宾夕法尼亚智库嘉宾名单,也出现了她的名字。
AC一直走的是governistas的路线,所以Karadzic和政府要员关系很好,才会有这样的传闻出现。
U/G7:你认为,她创办AC的真正动机到底是什么?chrles:这问题我也一直在想。是为了权力?为了独立?为了掌控话语权?都可能。但从近年来,AC的几次并购策略上来看,我有一些大胆而不那么友好的猜测,你们可以自己判断。
过去传统的金融垄断是通过商业银行制资金供需入口。谁控制了存款,就控制了资金的源头,谁控制了贷款审批,就控制了资本流向。你也许很难理解,但说出一个名字,你们就不会陌生。在1933年前,美国金融体系的格局几乎被J.P. Morgan 主宰,尤其是1900-1930年期间,摩根家族不仅仅控制住一家银行,而是拥有一个贯穿银行、工业、铁路、能源、政治、媒体的资本帝国。通过持股、交叉任命董事、提供贷款的方式,摩根让美国钢铁、通用电气、AT&T、爱迪生电灯公司、铁路集团这些大型企业成为摩根财团的附庸。通过为铁路融资和发行债券,摩根还掌控了铁路资本,他合并几条铁路干线,几乎控制了美国北部的铁路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摩根是英国、法国等协约国的主要贷款中介和军火采购代表,赚取巨额佣金并加强国际影响力。除此之外,包括但不限…..1907年经济恐慌,摩根亲自召集华尔街银行家,拿出自己的资金救市,稳定股市和银行系统,拯救了当时濒临倒闭的纽约信托公司,让全美认识到他的权力,并促使了美联储在1913年成立,以避免个人银行家过度掌控货币体系。
而这一切,追根溯源是因为摩根控制了银行,银行又从无数人群中吸纳储蓄,钱生钱生钱,就是这样朴素的逻辑。
回到我们的话题上,Karadzic的目的是什么?她已经无法建立起Morgan 那样的银行了,无论是时代还是政策都不会允许,摩根银行自己也无法复刻当年的辉煌,因为贷款的尺度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旧时代的游戏规则失效了。
如果把AC看作一家全球资本系统的实验室,那么一切就都有了合理解释:从最初的投资组合(对冲)模式起步,到现在的指数基金、养老金产品、量化系统、私募债务、主权合作基金、再到收购传统资产管理部门、打通科技、如体、教育、能源、智库……这是一整套资本平台战略,或者说财富分配系统。经济全球化下,每个产品就像是一个资产导流管道,把全球不确定的钱聚合进来,再流向AC想配置的方向。
我非常看好AC推崇的指数基金产品,尽管这不是Karadzic目前手底下最赚钱的项目,但我有一种预感,在不久的未来,这会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一原因很简单,理解复杂的投资太难,而指数,简单又稳定,最关键的是AC可以打通两者的通道。金融贸易的壁垒正在消融,而几轮金融危机也教育了市场,那就是集中持有某一类资产是危险的。投资指数,意味着自动调节风险,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试想,一个普通的挪威退休教师,他不可能逐一分析纳斯达克科技股里的每一家公司,但他能理解整个“纳斯达克”这个词所代表的趋势。这就是指数基金的美学:用宏观的确定性对抗微观的不确定性。当我们都把钱投入指数基金,我们认为是在为自己投资,AC也是这样认为,因为这些钱又通过AC进入全球大型上市公司,作为代持者,AC就会变成股东,而非我们本人。
我们一-AC一一企业,这将组成了一种全新的信托结构。我们以为是自己在投资企业,但所有的管理权最后集中在AC手中,全球所有上市公司成为了被操盘的对象。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AC的管理规模足够庞大,它不再只是持股机构,而是开始影响,乃至决定一-影响一家公司是否更换CEO、是否扩张业务、是否研发某项技术、是否对某个地区进行资本投入。这些决策,最终可能落到极少数掌握投票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