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沈娘子都熬这茶汤喝,想必是极喜爱的。
既然是沈娘子喜爱的东西,谢祁必然要尝尝的,唐二取下从灶上的陶壶里给他倒了一杯,他一喝便辣得从喉咙口火热到了腹部。
沈娘子这是捣了多少姜汁在茶汤里?但熬过最初的不适之后,他竟然也越喝越喜爱了。
的确不错,辛辣香甜,花香馥郁,喝完浑身寒意尽消,冬日里喝的确很舒服。
只是为什么要月中喝呢?可是这茶汤有什么讲究?谢祁心想,回头他要记得问问沈娘子……
喝了半杯,砚书和秋毫抱着碗筷出来分,按人数摆在了桌上,又忙里忙外帮着传菜,最后沈娘子端着一口满得都冒尖的大铁锅走了出来:
“铁锅炖大鹅好咯!”
被炉桌子中间有个铁板盖。能掀开,便能露出一个圆洞,里头的火炭猩红,烧得正旺,洞口正好能容纳那口锅,把锅卡在上头稳稳当当。
今日的大鹅也贴了饼子,一圈黄灿灿的面饼在锅边糊了一圈,底部稍稍浸在汤汁里,被饼子簇拥在中间的是油香软烂的大鹅以及豆角、炸豆腐、米索、白菘、鸭血、腐竹、木耳……
香气太足了,持续滚沸的香便也好似被炭火提炼过,又浓又醇。
谢祁没忍住,喉头滚动了几下。
砚书已经把持不住了,口水刚要流出嘴角,又被他赶忙吸了回去,双眼直勾勾盯着那铁锅。
沈渺回灶房把热好的麦酒也拿了来,她环顾一圈,小孩儿挤在一堆,唐二福兴阿桃都不敢坐谢祁身边,也挤成一堆。
那…那…只有她坐了?
看着九哥儿身边空荡荡,她只好厚脸皮坐下。坐下后,又见众人光看不动,赶忙道:“都愣着做什么,动筷子,快吃呀!”
有了沈渺这话,大伙儿这才你给我挟一块儿,我给你倒一杯,快快活活地吃了起来。
“真好吃,从不知鹅肉如此香,连骨头都入味儿了。”阿桃吃得都嗦骨头了。
“饼子好吃,上半烤得焦香,下半全是汤汁,这饼子太好了。”唐二一口气吃了俩饼。
谢祁隔着热气,低头咬一口鹅肉,嘴里那肉炖得已咸香酥烂,从口到胃再到心,好似全被浸润了这浓浓滋味。他忽而扭头,想对沈娘子说些什么,却发现沈娘子竟也同时转头看向他。
双目猝然对上,两人一僵,忽然都忘了方才为何转头了,慌乱之下,又同时撇开眼。
一个假装忙碌地吃肉,一个若无其事地端起酒喝了一口,后来还是谢祁轻轻地开口:
“这样真好。”
“是啊。”沈渺望着灯下的雪影,微微笑。
落雪无声的冬日,与二三亲友围坐,吃上这么一锅咕噜冒泡、热气腾腾的炖大鹅。
真好,此时此刻,烟火与诗俱在。
第75章 腊八表白
转眼进了腊月, 汴河封冻,南来北往的漕运彻底停了,据说京东路附近的北边州府雪埋到了膝盖, 衙门已率先封印了。
运河口岸忙碌了一整年的船夫、水手, 沿岸码头上下数千漕运官吏,也终于能回家过年了。
昨日,南边运来汴京城最后一船蔬菜瓜果。
这最后一艘漕船运道不好,刚启程不久便遇上暴雪天,原本便耽搁在路上过不来。后来雪停了, 好不容易开到陈桥镇,距离汴京不过二十里了, 河冰却越结越厚,单靠船力已无法向前。
于是又募了数百纤夫、厢军与百姓一路冒雪凿冰, 这船才能一寸一挪地开到汴京。结果船头还未进水门,后面的河又冻上了,进退两难。
凿了后头,前头冻了, 忙活了几日,船还在那儿,如今已成冰雕。
后来官家下旨:且放着吧, 命漕运转运使清空漕粮后,将漕船就地安放,给水门边的棚户贫民暂且容身以过寒冬, 明年开春后, 再行返程。
那船上卸粮时河边围得人山人海:一筐筐柔软滑嫩的葵菜(冬苋菜)、肥大味美的佛手山药、粉糯的莲藕、鲜嫩的茭白;还有越州(绍兴)和桂州(广西)的橘子、温州的乳柑、泸州的橙子、洪州(南昌)的柚子、婺州(金华)的林檎、泉州的龙眼和李子……
每卸一筐,便激起人群“哇”一声。
真令人羡慕,南方的冬日仿佛仍处于丰收之季, 河水不会封冻,山上仍旧青绿挂果,丰饶得满山遍野、江河小溪里都是食物。
这些蔬菜瓜果刚抬下船便已被炒到了天价,哄抢而尽。人实在太多了,沈渺光凑热闹了,一颗也没买着。
不过若是一颗菜便要花几百文,她也是不会买的。虽说如今日子好过了,但她还是没养成一掷千金的习惯。
自家地里霜冻后的白菘、萝卜、菠薐菜,也很水灵嘛。再加上冬日里生长缓慢,连叶子都变细的韭菜,这寒冬腊月里,也不算一颗菜都没得吃。
至于水果,九哥儿搬家时,不仅把自家樱桃树移栽过来了,还用马车运来了好些吃的:自家树上结的樱桃、青州的枣和山楂、临潼的石榴、汴京本地的葡萄、张掖的林檎、大名府的李子和杏子……
北方冬日也有许多水果,不过人们总是更稀罕那些不常见到的食物,就像后世出门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