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都市言情>1978合成系文豪> 第525章 “文化太可怕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5章 “文化太可怕了”(1 / 3)

第525章 “文化太可怕了”

“您说什么?”

“电视剧?”

郑晓龙有些错愕。

因为在他看来,江弦那是搞文学的人物,搞电影的人物。

这年头,文学和电影那是文艺界的重头戏,最受大众瞩目。

换句话说就是红海,市场一片大好,竞争那叫一个激烈。

他们电视剧呢?

那真是蓝海一片,和电影、文学这些文艺主流一比,实在是不被待见。

没办法,电视剧这个概念现在在国内实在是太模糊了。

他们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拍过几部电视剧,像是《矿长》、《头发的故事》,这些片子,与其说是电视剧,倒不如说是电影。

形式上太像电影了。

原因也很简单,电视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像林汝为,也就是《四世同堂》导演,这些人都是来自长影厂、西影厂以及各个电影厂的。

他们本来就是拍电影的,自身也有拍电影的能力,但是为了回京城,想进北影厂又进不去,因此只好“屈尊”来到这个电视艺术中心,都集中到了电视艺术中心这儿。

电视剧是什么,他们也不太明白,也是试着去接触,因此拍出来的东西形式上就更像电影。

话又说回来了。

这些人搞电视剧,那都是被逼无奈,实在没办法拍电影,没有谁是能拍电影非要来拍电视剧的。

但是江弦不一样。

郑晓龙打包票,江弦的电影绝对是抢手货色,他想找人合作一部电影,各大电影能跑到他们家把他们家门给挤破了,但他居然主动来掺和电视剧的事情。

这就很不可思议。

“您说合作电视剧?具体是怎么合作?”

“是这样。”

江弦慢悠悠的开口:“你也知道,我现在管着现代文学馆这一块儿,我在那儿又搞了一个影视创作中心。”

“影视创作中心?”

“对,叫海马。”

江弦大概给郑晓龙讲了一下海马影视创作中心成立的过程,“我们也是小单位,电影这东西肯定是玩不起,那就只能找你们搞电视剧的合作合作,看看有没有可能一块儿弄点儿东西出来。”

“原来如此。”

郑晓龙一听编剧原来不是江弦,而是他请来的一群作家,心底就有点儿失望。

不过听了一下,这些人名头倒是不小,大有来头,尤其是其中还有王硕这么一号。

郑晓龙不仅认识王硕,还很熟。

之前王硕发表的《空中小姐》这小说就被他相中了,想拿来拍部电视剧,剧本他亲自操刀。

不过这会儿的创作主流强调的都是政治性,比如题材方面,得是革命英雄、先进人物、好人好事.

但是郑晓龙想的不一样,他就想强调故事好看,想拍讲普通人的生活,讲普通人情感的电视剧。

因此,他这个《空中小姐》一弄出来,立马掀起了很大争议。

因为这是个纯爱情故事嘛,有领导看了这个剧本,就质问他,意义何在,这部剧能代表什么?

郑晓龙说,人类美好爱情难道不是意义吗?难道不应该歌颂吗?

不过还是得不到中心领导的不认可,他只好越级找上面的领导。

毕竟现如今整个社会的氛围都在讲解放思想,努力向外看。

文艺作品也正在大量百齐放地涌现出来。

他们这种年轻的创作者,心底总是想跟时代接轨的,也总是想去挣脱一些什么。

《空中小姐》胎死腹中,不过王硕的作品还是给郑晓龙留下了很大印象。

此刻一听江弦说到王硕,郑晓龙便一下子对海马影视创作中心来了兴趣,觉得这个海马肯定不一样,有王硕在,那保准不可能搞出什么太思想禁锢住的东西。

“什么电视剧,您详细聊聊?”

“情景喜剧你知道么?”

“情景喜剧?”

“对。”

“哎呦,算是耳闻过.”郑晓龙没出过国,但是从一些书上和资料上看到过一些关于情景喜剧的介绍,但是具体是怎么样,他就不大了解。

“基本上都是些家庭的琐碎事儿,场景通常有一个中心场景,三面是实墙,然后摄像机和观众就在敞开的‘第四面墙’外,然后大部分情节都在这个中心场景里头发生。”

“.”

见郑晓龙仍旧不理解,江弦只好继续举例。

“你就想象咱们俩面前现在不是一面墙,是一台摄像机,拍的就是咱俩说话的场景,然后这部电视剧有百分之九十的剧情,都在这个场景里发生。”

“噢~”

郑晓龙大概懂了,“这就叫情景喜剧啊,那这个好,这样拍摄的话,制作成本会降低很多。”

他也很快想到,情景喜剧,江弦主要给他介绍了情景,但是没怎么提喜剧俩字。

“江老师,如果我没误会你的意思,情景喜剧、情景喜剧,那你们要做一部喜剧对吧。”

“对,喜剧,围绕着咱们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来编这个故事。”

“哎呦,喜剧”

郑晓龙摩挲着下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