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蓓?什么蓓?”
“哎呦,还有创作谈啊。”
李景峰一下子来了兴趣,好奇江弦有没有把他和“蓓”字女孩的勾当给写进去。
“那他写好了么?”
“我能看看不。”
“没呢。”
何启治把李景峰给他的稿子整理好,“我正准备催催去,他这大忙人,事儿多,每件又都是大事儿,我们赶着发表,得勤着去催催稿子。”
“催稿子?”
李景峰翻个白眼,“那你还是不了解江弦。”
“怎么了?”
“他这人啊,稿子从来不用催。”
李景峰一脸对江弦知根知底的模样,“只要他答应写,你就看吧,早早就把稿子给你送来了,比你想象的快的多。”
“是么?”
何启治半信半疑,那些当作家的一个比一个懒,码起字来那叫一个费劲,哪有作家不用催稿的?没人赶着他们写稿,他们能天天放羊。
“你这稿子给谁送去?”
“老汪啊。”
“哪个老汪?”
“汪副主编,他亲自编辑江弦这篇小说。”
“汪兆骞亲自编辑啊?!”李景峰吃了一惊。
何启治口中的汪兆骞他也认识,因为这位以前就是他们人文社的,历任编辑、编辑部副主任、编审,后来去了《当代》做副主编。
“不止。”
何启治透露道:“老汪毕竟从编辑一线上退下来了,这回亲点了章仲锷和龙世辉两名编辑操刀江弦这篇小说。”
“这么大阵仗?”
李景峰吓了一跳。
这俩人可不简单,不是什么虾兵蟹将。
章仲锷以前是《十月》的编辑,前些年调入了《当代》。
这些年,他亲手操刀编辑的小说包括从维熙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第十个弹孔》、理由的报告文学《痴情》、张贤亮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土牢情话》、刘绍棠的中篇小说《蒲柳人家》、刘鑫武的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长篇小说《钟鼓楼》、刘白羽的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铁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谌容的中篇小说《太子村的秘密》、朱春雨的中篇小说《沙海绿荫》、柯云路的《新星》、《夜与昼》、《衰与荣》、焦祖尧的长篇小说《跋涉者》.
这么一连串的名篇,都是这位亲手编辑打磨首发在刊物上的。
至于龙世辉,这位以前也是人文社的编辑。
《林海雪原》都知道吧?
“脸红什么?”
“精神焕发!”
“怎么又黄了?”
“防冷涂的蜡!”
《智取威虎山》,不论是以前的样板戏,还是后来徐克拍的那个电影,都是从这部小说改过来的。
当时还是五十年代中期,龙世辉在一大堆来稿中发现了曲波寄来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他一眼就看出,这小说先天不足:语言结构上存在问题,文学性不强,只是一堆素材,可他这个题材很棒,作者的生活底子厚实。
简而言之就是,作者很有想法,但是文笔一塌糊涂。
于是他邀请作者来到京城,和曲波一起商量修改书稿,苦口婆心地给作者讲如何结构文章,如何剪裁取舍。
原稿里没有对爱情的描写,龙世辉说一部长篇小说全都是男子汉打仗不容易吸引读者,你可以写个女角色。
但是编辑的想法要转化为作者的文字,这绝非一日之功,龙世辉索性亲自动笔修改,呕心沥血几乎把小说重新改写了一遍。
小说里面,小白鸽白茹这个人物就是他加上的,“少剑波雪夜萌情心”这个情节也是他写的。
《林海雪原》出版后,曲波一举成名,但很少有人知道龙世辉这名编辑在背后做出的贡献,从一堆素材变成一部完整的小说,说龙世辉帮曲波写了半本书也不为过。
除了这部《林海雪原》,龙世辉还操刀过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马识途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莫应丰的长篇小说《将军吟》.
不仅有茅奖作品,还有《青春之歌》这样风靡大江南北的畅销书,更是有数篇被拍摄成了电影、电视剧。
总之,不论是章仲锷,还是龙世辉,这都是《当代》压箱底的宝贝编辑了。
别说《当代》了,就是在整个京城,在整个中国,这两位也是响当当的大编辑。
后来这两位也都被好事者双双选入所谓的京城“四大名编”之列。
拿“四大名编”其中两位“名编”同时“辅佐”一位作者。
摆出这么大的阵仗,可见《当代》的重视程度有多夸张。
当然了,李景峰一想到那个作者是江弦,就觉得这一切也都合理了。
是,你们派出的是四大名编不假。
可对方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鲁迅文学奖”第一名、多次“全国优秀短、中篇小说”得主、“中国电影金鸡奖”得主、首届“十月文学奖”得主、《人民文学》“我最喜爱的作品”评选活动第一名.
除去这些名誉,对方还是中国作家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