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大唐续命英雄榜> 第四百五十四回唐末三结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五十四回唐末三结义(2 / 2)

,独邵州不愿归附,命都将马殷率军讨之,期岁未克,而刘建峰在潭州为部下所杀,军乱,邻寇且至。是时,张佶为行军司马,属潭人谋帅,商议道:“张行军即所奉也。”张佶不得已而视事,旬日之间,威声大振,寇亦解去。张佶乃谓将吏曰:“我的才能不如马公,况朝廷重藩,非其人不可。”因以牍召,马殷亦不疑,禀命而至。张佶受拜谒,礼毕,命升阶让马殷为帅。张佶即趋下率众抃贺。乃自请率师代殷攻邵州,下之。复为行军司马,垂二十年。马殷在张佶的协助下屡屡得胜,兼并了许多地方,对他很是欣赏。开平初,马殷表张佶为朗州永顺军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乾化元年夏四月,张佶卒于位。诏赠侍中。许德邵,唐末五代蔡州朗山人。事马殷为大将。开平二年(908)楚攻朗州雷彦恭时,击败淮南援军。天成二年(927)马殷建楚国,任为右丞相。次年,在于君山御吴军,俘获吴帅苗遴等将。旋加侍中。卒年七十余。)

附:

“假李元霸”李顺节:本名胡弘立,大太监杨复恭最有名的干儿子,杨复恭为他取名杨守立,后来又被唐昭宗赐名李顺节,升任天威大将军,遥领镇海节

度使。胡弘立原为天威军使,有股子蛮力,兵器是擂鼓瓮金锤,看上去与隋唐第一条好汉李元霸的那对擂鼓瓮金锤一般无二。锤形硕大,精铜锻造,分别有两名壮汉各扛一柄,看起来得有一百几十斤之重,十分吓人;胡弘立也自比李元霸再世,行事蛮横霸道。其实他所用之锤锤心虚空,有夹层,专靠两锤相击或与对手兵刃相磕发出巨大响声,震慑对手,使对方坐骑暴跳受惊,使对方头晕眼花,甚至耳鼓破裂;因此胡弘立的这对大锤又唤作“无敌摄魂钟”。而胡弘立和他的战马,耳朵里都预先塞上了布团,能充耳不闻,基本上不受影响。胡弘立仗着此宝,胜人无数,直到被李存孝识破,差一点儿丧命,从此不灵。初胡弘立威震六军,官兵都很怕他。唐昭宗想除去骄横的禁军中尉杨复恭,用计离间杨复恭和胡弘立的关系。一次,昭宗对杨复恭说:“你的那个叫守立的儿子,我想叫他到宫里担任守卫,你把他领来吧。”杨复恭不知是计,很快就把胡弘立领进了宫。昭宗当即封他六军统领,并赐姓李,移名顺节,宠信非常。胡弘立野心勃勃,为博得皇帝的欢心,同“义父”杨复恭争夺大权,经常向皇帝打小报告,揭发杨复恭的种种不法行为。唐昭宗解除杨复恭的军权之后,不久即派胡弘立等人带兵前去逮捕杨复恭,杨复恭闻讯出逃。杨复恭倒台后,胡弘立也失去了利用价值。昭宗命令两军中尉设计铲除胡弘立。两军中尉以昭宗的名义诏胡弘立入宫,胡弘立带三百士兵来到宫门,宫门侍卫拦住随行军士,只让胡弘立一人进宫。胡弘立一进宫,即被埋伏的士兵捕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