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国朝制度,官员在知道父母去世的消息之后,必须马上上书,报请辞官丁忧。 所以桓玄也没办法,第二日朝会之上,将自己的奏章递上。 桓熙也没有谈起夺情一事,只是叮嘱桓玄回到江州之后,要他替自己在皇叔面前致歉。 奏章当堂批复,桓玄也不敢耽误时间,立刻就从皇宫离去,直奔西明门石头津,乘船回乡。 桓玄一去,朝堂上议论纷纷。 王国宝出列道:“陛下,昨天未曾议定之事,还请陛下裁断。” 桓熙闻言道:“昨天只是三种意见,一则撤军,二则北伐,三则原地戍卫。各位爱卿有什么意见啊?” 秉承着谢氏支持的自己就要反对,吏部尚书虞亮率先开口道:“陛下,臣赞成撤军。” 陆明政出列道:“陛下,此时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千载难逢啊,臣认为应该继续北伐。” “北伐?拿什么伐?国库里已经能跑耗子了。” “如此良机,应该苦一苦百姓,北方汉民期盼王师百年了。” “期盼个屁,留在北方的汉人都是叛徒,这些年多少胡人军队里面都是操着汉话的关中人,王猛,韦谦哪个不是关中豪族?” “哼,要不是你们早早逃来江南,占据高位,还把后来的世家叫做伧荒,人家会效忠胡人?” 见大殿上吵作一团,桓熙只好让殿中御史维持纪律。 “既然北伐与撤军两种意见都差不多,那就原地卫戍吧。” 眼见北伐难成,谢玄只好退而求其次,赞成了桓氏就地卫戍的意见。 “等一下,陛下,臣还有事要奏。”王国宝再次出列道。 “爱卿请讲。” 王国宝看向谢玄,面带忧心道: “臣觉得谢将军多年征伐,想必依然疲累,请陛下将谢将军调回淮阴吧。让谢将军休息一段时间,养精蓄锐以待北伐。”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