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直接消耗,增加超凡战力,此战是实打实的硬仗。 两军对垒,血与火的交织,大战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 第一个营头死完,第二个营头上,一方军阵崩了,后续立马弥补空缺。 但鞑军很明显没有预料到,他面对的这支炎军,个个都是气血充沛的武夫,哪怕是精锐真鞑,也需要多对一。 一晚上过去,炎军伤亡三千,硬生生拼掉鞑军近万鞑靼汉军,五千真鞑。 在一千禁卫亲骑的护卫下,周柏亲执炎龙旗,于敌军阵列中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境。 鞑靼骑兵试图阻拦,可无论是三千骑,五千骑,都只有被硬生生杀穿的结局。 一来二去,等到第二天,双方士气已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炎军气力充沛,跟着周柏杀鞑激情高昂,而鞑靼在几度硬碰硬的对战中,都落于下风乃至惨败,求胜之心早已消磨殆尽。 人都是仰慕强者勇士,真鞑一向赖以自傲的东西,却被他们认为的孱弱炎人践踏,何其耻辱。 硬碰硬真打不过啊,于是鞑军能够承受的伤亡率,一降再降,直到崩盘。 最终的结果,炎军自是大胜,只是比道山大捷赢得要「吃力」些。 但这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是正面对战,毫无退让取得的大胜。 史无前例,有近万真鞑被杀,还有近万真鞑被俘,这是硬生生的武力压服了他们。 六万鞑军,俘斩各半,逃走者不过数千。 四月七日,道山府顺理成章拿下,江右全境光复。 不过周柏并没有停止前进,他要趁势直攻江南。 一方面是李定国率领十万精锐,已经从湖广追了上来,这是一支很强的生力军。 另一方面,在消灭那六万鞑军后,曾经渡江的三十万大军,现在已经没剩多少。 益川、湖广、江右、岭南、海西分去十五万,回师北方镇压***数万,再没了这六万。 按照最差情况估计,坐镇江南的额尔克手中,最多还有十万鞑军。 其中多半是真鞑,可正因为是真鞑,死不起,也不敢死。 再死十几万青壮,鞑靼延续下一代都是问题,更别说统治大炎。 四月十日,李定国率军合流,周柏任命其为东征行营副帅,与娄晋鹏同列。 经过周柏查验,他发现李定国所部十万之众,虽不及羽林,但确确实实是经历战火洗礼的精锐,用来对付杂牌军甚至鞑靼汉军都不是问题。 四月十三日,从益川和湖广的粮草,开始源源不断运来,后勤得到保障。 四月十五日,李定国作为先锋,率军三万,突入江南地区。 江南震动,南都震动,北边的鞑靼朝廷接连三日开启大朝会,商议江南之事。 额尔克已经把情报说得很清楚了,敌军十三万,如果没有增援,江南繁华之地绝对保不住。 因为六万鞑靼精锐去打人家三万,都是近乎全军覆没,遑论十三万。 其实也就是两个选择,是守还是撤,而无论选哪个,都是牵扯极大。 守,那就得看派多少援军,少了肉包子打狗,多了北方现在都还没有安定,需要重兵屯驻。 撤,就意味着放弃整个南方,不能再轻易获取财富和粮食,填补残破的北方。 当然,好处就是能保全战力,可以稳稳地划江而治。 北方多平原,适合骑兵军团作战,哪怕接连失败,鞑靼人依旧认为靠着压箱底的骑兵,能成为正统北朝。 你最厉害的禁卫骑兵,也不过一千骑,能打过五千,还能打过五万? 按照额尔克的建议,肯定是撤。 他虽然不明白,从离开太娄关后,炎军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接二连三的大败,已经让他认清现实。 好汉不吃眼前亏,江南的兵力,不足以保住这块富裕宝地。 只是尝到甜头的鞑靼贵族,哪愿意轻易放弃。 就在鞑靼朝廷还在争论不休时,李定国已经连下七城,要不是额尔克及时调重兵阻截,可能他一支前锋就能打到南都城下。 周柏率十万主力作后盾是一方面,更关键还是李定国自己会用兵,勇勐和智慧兼具。 四月二十五日,娄晋鹏同样率军三万,杀穿了江南腹地,彻底断绝南都和整个南方的联系。 四月三十日,周柏率主力支援李 定国,围歼鞑军万余,彻底打开南都屏障。 五月五日,十万炎军兵临南都城下,时隔四年,大炎王师再次回到南都。 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