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的……他还想过是否该要下电话号码,抑或请她一起喝杯咖啡,但这些话最终都没有说出口。 也许正如他最后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到的那样: “时间静止,那是相对的;时间流动,才是绝对的……” “过去的终究不会回来,她不会是她,哪怕长得再像,也不会。” “……每个人都是这个美好世界的唯一存在,没有人会是谁的替代品,也没有人愿意成为谁的替代品,所以还是不要多想比较好……” 胡浩南走出包厢,安娜正等候在门口。 看到安娜的那一刻,胡浩南便给了她一张纸,要她帮忙跑一趟,交给巴图姆。 那是他给巴图姆的训练计划以及一份朝着组织前锋发展的职业规划。 他原本是想亲自跑一趟的,但鉴于自身处于“监管”状态,还是少招惹麻烦为妙,否则真把傲娇的联盟逼急了,还真不好收场。 安娜虽然不太情愿,但对于胡浩南的请求,她还是选择了同意。 一刻钟后,安娜气喘吁吁的跑了回来,手里依然拿着那张纸,然后在胡浩南询问式的目光下,摊摊手,给出了回答:“那小子说了,他现在是芝加哥公牛队一员,不是您的球员,所以……谢谢您的好意。” 谢谢我的好意?! 正在接听电话的胡浩南听了摇头笑了笑,只是不知道他笑得是自己的自以为是,还是自作多情——没人知道答案,但据安娜后来的一次采访中说,胡浩南在那之后就再也没有“指点”过球队之外的球员。 而在当时,当安娜把那张纸递还给胡浩南时,胡浩南没有接,而是按住话筒,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算了,留着也没有用,撕了扔垃圾桶吧。”随后就继续接打电话。 安娜这一次并没有照做,她非但没有撕掉那张纸,反而保存下来,后来刊印在了自己的回忆录里。 也就是这张纸后来引起了球迷们广泛争论,争论的话题有二。 其一,就是如果巴图姆当时接受了胡浩南的建议,结果会如何? 因为在这份只有一张纸的职业规划书里,胡浩南建议巴图姆走组织前锋的路子,成为一名团队型球员,给出的发展模板是土耳其前锋希度-特科格鲁,并在文末强调巴图姆可以适当强化篮下卡位及三分投射,以应备小球阵容中5号位之需要…… 其二就是胡浩南是误打误撞,还是真的有战略发展眼光?他怎么在那个时候就提出“小球”的概念,难道他那个时候就预感到现代篮球会进入一个小球时代?所以才在规划书中提醒巴图姆? 这个争议在巴图姆后来辗转数支球队最终来到快船后达到顶峰,一度攀升至各大篮球论坛热门话题,因为在快船,巴图姆真的站在了5号位,哪怕站在他对面的是身高7尺1的大中锋鲁迪-戈贝尔…… -- 作者有话说: 诸位,端午节安康!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