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第二百八十七章 民心尽失天子罪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八十七章 民心尽失天子罪己(3 / 4)


诸葛亮早早便夜观天象,预料到了这等情况。

这也是为何戏煜会下令在七日前开闸泄洪。

如今看来,效果果真非比寻常。

回到濮阳城的夏侯淳压根儿没时间打理东郡内部的政务,他自己都被洪水撵的东奔西走,狼狈不堪,又哪儿有时间去管百姓?

这就导致大量被摧毁了家园和良田的百姓无家可归,不得不向上游逃亡,试图寻求一条生路。

虽说洪水是从上游流下来的,但真正让东郡变成一片汪洋的只是位于上游的那几个巨大水闸。

若非那些水闸被人在同一时间全部打开,下游位临濮水的地方又在怎会遭到洪水的吞噬,损失惨重?

故而上游之地是为宣泄口,反倒是最为安全的地方,不像下游,特别是位于濮水周边的城镇,反倒更容易被洪水肆虐。

虽然说百姓们也知道自己所处的地方和上游境内并非同一人管辖,但事已至此,能活命就不错了,哪儿还有功夫管那么多?

是以,不过短短七天,从东郡迁至寿张、东平等地的难民便有数十万之多。

一些自诩身份最贵的名流贵族,因为多少知道些内幕,再加上两地分处不同阵营,故而不愿离开故土,前往上游之地。

可奈何他们不走,周围人都走了,什么商户、农民、奴隶······就连个别官员都舍弃本土,打算迁移到其他地方去。

如此一来,他们再待在此地,只怕连吃喝都成了问题。

可是······如果要迁,除了上游的寿春便只剩下下方的许昌。

毕竟只有这两处地方够大,够容纳他们这些名流之士,够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可这样一来,去哪儿才能过的更好就成了他们首要讨论的问题。

众所周知,许昌远没有寿春繁华。

曹丕都从许昌迁至长安,如今的许昌就只剩下了一个落寞的外壳。

可寿春不一样。

那里高楼林立,街道小贩此起彼伏,商品琳琅满目,百姓生活富足,名流众多,吃喝玩乐一应俱全,酒楼茶馆更是数不胜数。

比起在许昌的衣食无忧,此地显然更令众人向往。

毕竟,众所周知,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既然能过上潇洒自在的生活,又何必自讨没趣,找一个无甚特色的地方?

当然,也有不少人想的更为长远。

既然寿春都已经远比许昌繁荣了,那身为文人志土发展之根,无数名流汇聚之地的下邳,又该是何等的奢华?

据闻太学之内因材施教,其学生所学皆依据个人喜好,夫子所会所教的奇技、左道更是不知几何,颇有几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架势。

此外,农桑、水利、工匠······乃至经商之道,只要你肯学,就定会有老师倾囊相授。

这对不少人来说,都感到颇为好奇。

哦,对了。

据说下邳的商行还常常低价购买这些学子的策论转而大范围抄写编制,卖去更为遥远的地方。

当然,前提是你的策论言之有理,切实可行。

至于策论内容嘛,那自然是不拘的,内政、水利、农事······只要你有真才实学,皆可!

若是自觉没什么才能,那也可随便写上一篇痛斥曹魏的檄文交由商贩,少说也能得上不少银钱。

越想,那些东郡的名流之士便越觉得下邳是个好去处。

毕竟,普天之下,除了下邳,哪儿还有不论是人身还是言论都极其自由的地方。

故而很多人在细细琢磨一番后,都有了先去距离最近的东平落脚的想法。

待家里稳定了之后,再思量投诚盛国公之法,倘若能借此机会定居下邳,那就再好不过了。

有了这样的决定,他们行动起来,竟远比先前离开的百姓们还要快上几分。

于是乎,在整个东郡陷入汪洋的同时,生活在东郡内多年的百姓们皆扛着行李,赶往了徐州。

在这支队伍中,流亡百姓数不胜数,但商贾富甲、氏族大家、名门之后······亦不在少数。

闻此消息,兖州众人真可谓是急得嘴上冒泡,却无计可施。

夏侯淳才从洪流中侥幸捡回一条命,活着都尚且不易,又哪儿有功夫去管理东郡的“流民”?

他觉得自己能在短时间内将自己手底下的大军稳住就不错了,压根管不住百姓们大范围的流失。

一连过了十来天后,就在他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