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有时候上位者也不怎么愿意下位者去思考,更不想要推开压在民智上的那些石头。
真要是民众都开始思考了,那路灯可不够用了啊
故而相比较让民众开智这件事来说,封建王朝的这上位者,更喜欢使用宗教去麻痹。
道教,佛教,儒教。
没错,儒教到了后期,也成为了类似于宗教。神神叨叨的各种礼法和规矩,不就是和其他宗教一样的清规戒律么到了最后,儒教也无法摆脱唯心的困扰,到了王明阳之处,心即理,还有鼓吹什么生而知之的,除了斐潜这样的怪胎之外,又有什么人可以生下来就知晓古今未来的是不是也就跟佛教的心中佛及其的相似了
后世之中,有一些的人不喜欢绕来绕去,喜欢直来直去的,不管是被捅还是捅别人,一刀下去就要见到血最好,然后看到古代,亦或是其他什么时候绕来绕去的事情,就觉得很不开心,就烦躁起来,觉得浪费时间,可是这些人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他们会变得急躁,焦虑,喜欢简单直接的东西,不喜欢动脑筋了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样,是从小时候一生下来就是如此么那个曾经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喜欢追问为什么的小人儿,又是在什么时候被击溃,被粉碎,消失不见了
还是那句老话,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更愿意接受哪一种人,有贼心的,还是有贼胆的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封建王朝之中,就是培养这些喜欢简化,不喜欢思考,也对于外界世界没有好奇心的民众,但是随之整体社会的思潮也渐渐的退化,使得华夏举步维艰,闭关锁国。
所以,斐潜更想要的是使用宗教的教化效用,而不是宗教的另外一个作用,麻痹作用。
阶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阶级还能流动,那么整体社会就还会具备一定的活性。
有了剩余价值之后,就必然的产生了阶层,在社会动荡的时候,任何人都有机会打破阶层鸿沟,但是在相对稳定的阶段,就不是所谓通过简单的努力就能跨越阶层的了。
简单的努力顶多就只能保持原有的阶级不会跌落,而想要突破原有的阶级,达到更高的层次,不仅是需要超额的努力,还需要一定的运气。毕竟这个世界,并不是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没有回报,越努力,自然便是越痛苦,
于是宗教的麻痹性嗯,或者叫做乐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不同的时代,只是不同的而已,但其作用的依旧是一样的,所对应的那些群体,也是一样的。
斐潜思索着,这就像是儒教一样,儒本身没什么错,搞成教
毕竟当下在大多数的民众都没办法接受教育的年代,宗教的天然汇集作用,可以代替一部分的知识启蒙,当然,只是一小部分。虽然说在这一小部分里面,还包括了被宗教歪曲的知识,可是对于那些一出生就被蒙上双眼堵上双耳的古代民众来说,却是黑暗之中的一点光,支撑着他们能够活下去。
所以,不能一味的否决,也不能一味的纵容。
要用好,就必须要有制度。
要有制度,就需要有道家真经作为凭依。
斐潜缓缓的说道,虽说五方上帝乃虚之,然这教众皆为实也。既然为实,当有规范真经之中,当有其意也
当下难处,便是如此。临时编辑,显然不妥,届时若是经文之间生了纰漏,还要后续添补庞统看了一眼斐潜,可否用嗯,某的意思是,先用其他经文顶替一二只不过如此一来,总觉得似乎有些不甚妥当,可是我又想不出究竟是何处不妥
顶替斐潜皱眉,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个方法似乎有些问题。
穿越者也不是万能的。
虽然斐潜懂得不少,那是因为托了后世信息丰富的福,再加上办公室职员,成天聊天打屁,自然也多少练就了些本事。还别说,斐潜这级别真还不算是什么,不信去到京都随便找个出租车,坐上去只要问一句,那师傅都说一天国际国内各种政治时事都不带重复的
办公室职员,统筹计划,人事安排,拆东墙补西墙,原本干这种顶替的事情,都是平常了,可是斐潜当下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就这么顶替,似乎不是很好。
虽说当下在道经上面,确实是还有个大窟窿。
相当大的窟窿。
这都是历史遗留问题。
佛教没这个问题,当然,现在佛教还不兴盛。
后朝那些佛教子弟拿的经文么,都是外来货,叽咕叽咕一通念,懂了吗俺嘛泥来哄,听懂了么都听不懂就好办了,呃,错了,是不懂我教你啊,看看,这是一本某某真经,这还有一本也是真经,这边还有一本真经当中的真经
所以佛教的经典是不愁的。
另外一边的儒家子弟么,那个德行,大家都懂。
这本是我师父的,这本是我师父亲戚的,这本是我师父亲戚的朋友的,还有那一本也是,都是我家的
原本儒家